Dec 15, 2023
免責聲明:本文援引自網(wǎng)絡或其他媒體,與揚鍛官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轉發(fā)自:技術應用
作者:王玉峰,工程師,主要從事汽車沖壓制件開發(fā)、管理工作。
文/王玉峰,萬勁,楊少鋒.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河北省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沖壓件起皺、畀裂造成制件報廢,占報廢慮量的85左右,因此展尹對制件開裂與起皺的現(xiàn)家進行分朊找出原因,卉給出體的整改蓿施,不僅能 決制件開、起皺題,還可以處哥制件品質,降低制件報廢,節(jié)約成本。
隨
著汽車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汽車產(chǎn)量不斷提高,而汽車零部件在沖壓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缺陷造成制件報廢,不僅提高了制造成本,而且造成了原料浪費。本文針對汽車沖壓件生產(chǎn)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缺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起皺與開裂問題造成制件報廢的數(shù)量占報廢制件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通過解決制件開裂與起皺問題可以有效降低制件報廢率,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
沖壓件起皺主要原因
(1)壓邊力不夠
壓料面間隙不合適出現(xiàn)里松外緊"的情況。
囹凹??趫A角半徑太大,走料太快
@拉深筋太少或布置不當。
(5) 潤滑油太多或涂刷次數(shù)太頻,或涂刷位置不當。
(6) 毛坯尺寸太小,壓不住料 囝試沖毛坯過軟,材料強度低。
毛坯定位不穩(wěn)定,導致局部壓不住料。
(9)壓料面形狀不當,導致走料不均。
圃沖壓方向不當。
44 |鍛造與沖壓2013.24
整改與預防揞施
(1) 針對壓料力不夠的整改措施查看起皺的狀態(tài),當皺紋在制件四周均勻產(chǎn)生時,應判斷為壓料力不足,逐漸加大壓料力即可消除皺紋。當拉深錐形件和半球形件時,拉深開始時大部分材料處于懸空狀態(tài)容易產(chǎn)生側壁起皺,故除需增加壓邊力外,還應采用增加拉深筋來增大板內徑向拉應力,消除皺紋
(2) 針對壓料面間隙不合適出現(xiàn)“里松外緊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起皺現(xiàn)象具體的整改措施為所謂 里松外緊(圖1) 即內側間隙大于料厚,外
圖1壓料面間隙里松外緊示意圖
側間隙小于料厚,在壓縮變形區(qū)中材料處于徑向受拉,切向受壓的應力狀態(tài)毛坯在圓周方向上產(chǎn)生壓縮變形。隨著材料的流動,料厚有增大的趨勢 且這種趨勢明顯增加,這樣會使壓料面間隙相對減小進而增大進料阻力,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易于破裂。 因此在調整模具壓料面間隙時,宜在此處采用"里緊外松(圖2)的原則,消除材料厚度增加對材料變形的不利影響
凸模 壓料圈
凹模
圖2壓料面間隙“里緊外松示意圖
D 戶
1
22 20 3 3
1 6 28 1 8 3 3
o表1拉延筋形狀
0
技術 [ 應用 ]
采用里緊外松的原則,即在凹??谥本€彎曲變形區(qū)和伸長變形區(qū)應允許壓料面稍有"里緊外松現(xiàn)象,里側間隙應略小于料厚0外側間隙應略大于料厚t。因為在此兩類區(qū)域中,材料變形過程中料厚t或不變或變薄,這樣就造成了壓料間隙的變化。材料變形過程中伸長類變形區(qū)在圓周方向徑部均受拉應力作用,料厚變薄。隨著材料的流動 料厚變薄壓料面間隙相對增大,減少了壓料力。當板料流過緊區(qū)時,壓料面就減弱了壓料作用,而里緊外松的壓料面則可以均衡壓料力。隨著材料的流動,壓料面始終保持壓料作用,防止起皺等缺陷產(chǎn)生。
囹針對凹??趫A角半徑太大,走料太快,導致制件起皺的情況,整改措施為,對模具凹??趫A角重新補焊、加工,減小凹模口圓角半徑,限制板料的流動速度,解決制件的起皺問題模具設計時凹模入口圓角一般取五凹:(6一 10)× t
(4)針對拉深筋太少或布置不當,導致起皺的情況,整改措施為,合理地布置拉延筋,拉延筋的形狀及布置形式見表1和圖3。
拉延筋中心 拉延筋高度降
(漸變區(qū)域) 為1.5一3mm
〈漸變區(qū)域)
October 26, 2016
The Most Successful Engineering ContractorApr 15, 2024
基于Abaqus的齒圈壓板精沖工藝有限元分析(二)Apr 15, 2024
基于Abaqus的齒圈壓板精沖工藝有限元分析(一)Apr 12, 2024
基于沖壓同步工程側圍外板成形分析及結構改進(二)Apr 12, 2024
基于沖壓同步工程側圍外板成形分析及結構改進(一)Apr 11, 2024
合金化熱鍍鋅汽車外板沖壓脫鋅分析及改進(二)Apr 11, 2024
合金化熱鍍鋅汽車外板沖壓脫鋅分析及改進(一)